欢迎进入www.248365365.com/!
?

长沙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www.248365365.com/    时间:2016-02-03 17:04:00

                       

长沙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第三次经济普查课题之十六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金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标志,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越来越明显。2008-2013年,长沙市金融业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稳步推进,监管逐年加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金融业在长沙市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结合市委全会提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为长沙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发挥了重要资源配置作用。但金融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依据长沙市第二次、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全面分析长沙金融业的现状、形势、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长沙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出相对可行的建议。 

  

    一、长沙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组织多元化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长沙金融业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长沙市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有关要求,紧扣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职能,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银行业为龙头、保险业、证券、期货等现代金融产业竞相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1、金融市场主体有突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底长沙银行机构41家,比2008年增加23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银行5家、农村信用联社(含4家县级农村合作银行、5家农商行,1家省联社、1家市联社)11家,2家村镇银行;保险机构46(含21家财产险公司、25家人身险公司),比2008年增加10家;其他金融机构12家,其中信托公司1家、财务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期货公司4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长沙现代金融体系得到不断发展。

  2、金融改革有新发展。2008年以来,长沙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深化,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坚持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加强内控管理,已改制银行继续巩固改革成效,不断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农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基本完成;邮储银行不断扩大网点规模,在拓展传统邮政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试点公司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二是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并进。部分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县级法人机构,经营机制逐步完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三是伴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服务业务种类的增加,各种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涌现。24小时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住房信贷、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已经为广大老百姓所熟知,借记卡、信用卡普遍使用。银团贷款、社团贷款等业务为大型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提供了新的方式。

  3、金融监管有新加强。2008年以来,金融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实现重大突破,监管新框架不断完善,监管技术手段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立和完善了约见谈话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金融监管风险通报制度;现场监管质效不断提高,对“两高一资”行业贷款、房地产业贷款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大型银行大额不良贷款客户进行深度检查,严查了一批企业采取违法违纪手段套取银行资金、蓄意转移贷款和逃避银行债务的问题。保险业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相继出台规范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中介业务、保险许可证、行政审批管理等相关规定,提高制度约束力;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实行保险监管市场巡查制度,探索人身险公司分类监管工作,完善风险监测应急工作,促进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长沙金融业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目标,落实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提升。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占GDP比重为3.9%,比2008年略有提升,扭转了近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回落的态势。

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7%,高于GDP增速5.7个百分点,增速比2008年提升7.1个百分点,是全市国民经济行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拉动点为0.6个百分点,分别比2008年提升1.9和0.2个百分点。

  2、实现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交税金8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高于全市税收收入增速9.3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速2.8个百分点。

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高于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速9.6个百分点,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11.2个百分点。

  3、金融存贷集聚效用明显。长沙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金融集聚效果明显提升。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148.76亿元,2008-2013年均增长21.3%,占全省比重达37.8%;新增存款1345.9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6.1%。各项贷款余额9633.02亿元,2008-2013年均增长22.3%,占全省比重达53.1%;新增贷款1070.2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3.7%。

  (三)金融信贷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1、贷款期限呈短期化趋势。2013年,全市新增短期贷款3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77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2.1%,与上年基本持平。

  2、信贷向民生事业倾斜力度加大。2013年全市新增贷款中,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达341.4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1.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贷款达82.5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重点支持居民消费需求。2013年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为154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高于全市贷款增速6.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短期助学贷款和汽车贷款增速分别为99.5%和61.7%。

  (四)保险保障补偿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的保障功能、风险分散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日益显现,在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1、保险市场不断完善。2013年全市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保险分公司46家,各类保险机构均为省级法人公司和省级分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共29家(全省仅34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达5000家,占全省的比重为53%。保险业从业人员达4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28%。

  2、保费收入平稳增长。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增强,全市保险业务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保费规模稳居全省第1位。按险种类别分:财产险保费收入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寿险保费收入62.3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健康险保费收入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意外险保费收入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按公司类型分: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0%;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4.57亿元,比上年增长8.7%。

  3、保险赔付快速增长。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抵御灾害风险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阀。2013年,全市赔付支出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寿险赔付支出1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健康险赔付支出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7.5%;意外险赔付支出0.94亿元,比上年下降0.13%。

  

    二、长沙金融业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长沙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自身存在结构不优,发展速度不快等问题,特别是与全国同类省会城市相比差距明显。长沙要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尚面临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需要解决。

  1、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2013年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总量居第7位,但金融业增加值总量(277.3亿元)仅排第12位,与经济总量居第5位的南京、第6位的沈阳、第8位的郑州分别相差568.87亿元、118.20亿元和210.10亿元;长沙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居第23位和第22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比较中,长沙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居第3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居第6位。

  2、金融业行业发展不均衡。长沙金融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状况日益明显。从行业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呈现出银行业 “一业独大”,保险和证券则凸显薄弱之势,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资产超过90%以上,银行业增加值占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虽然一些新兴的金融行业,例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典当公司等发展速度加快,单位数量快速增加,但各项指标的比重仍然相对偏低,需要进一步拓展空间,构建结构完整、各行业均衡发展的金融业体系。

  3、中长期贷款增速缓慢。从全市贷款的期限来看,短期贷款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明显,2013年全市中长期贷款增速为12.1%,低于全部贷款增速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中企业经营贷款仅增长1.4%。企业经营贷款增速缓慢,也说明了中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的现象。

  4、贷款总量占GDP比重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贷款总量占GDP比重高低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特别是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全部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高度正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市场化程度高,信贷供需两旺,贷款总量较大,金融相关比率较高,因此贷款总量占GDP比重也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与之相反。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占GDP比重为134.7%,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2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第6位。

  5、保险规模深度密度不够。保险密度是指一个地区按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保险深度是指一个地区保费收入占该地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两者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13年长沙市保险深度为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924元/人。从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保险深度和密度来看,长沙保险深度居第6位,保险密度居第3位。

  

    三、加快长沙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立足长沙市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长沙金融业的发展,发挥其先导产业作用,对于推动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加大金融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一是统筹规划全市金融业发展。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区域发展、金融先行”的发展战略,在 长沙“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长沙金融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等方面科学长远规划、提升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明确目标,实行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8-10年时间将现代金融业打造成为长沙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做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提升、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有提高、地方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有突破。二是要强化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出台全面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综合政策,明确加快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本土法人金融机构、金融功能区、金融后台园区和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各项措施,在金融机构引进和创设、金融创新、风险补偿、金融地产、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股权投资、融资性担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有特色、更优惠、好操作的政策支持,形成发展合力。

  2、大力提升对金融业的监管水平。要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和保证整个金融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支持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和方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加强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机制。三是督促各级工商、司法等部门与监管部门、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及其非法金融业务。四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的作用,努力提高监管水平。

  3、加大金融基础建设完善金融体系。一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快筹组地方性商业银行,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银行在长沙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银行国际化进程,鼓励发展股份制银行,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地方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结构体系。二是加快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两型社会”、“国家级新区”获批、“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中小型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大力培育优质上市资源,积极扶持拟上市企业,争取上市,确保长沙上市公司所占份额有较大增加,有效发展和壮大长沙证券市场。

  4、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一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搭建信息平台。贯彻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努力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及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促进全市融资结构改善,确保全市社会融资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加快创新步伐。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利用现有金融业的较好基础,大力实施金融创新战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增强长沙金融发展优势。

  5、大力实施金融人才兴业战略。加快金融人才引进及培养,突破银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出台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引进符合要求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充分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利用,多渠道培养一批懂国际金融、懂相关法律、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现代化金融管理人才,同时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